初二回娘家是許多台灣人傳統習俗之一,特別是在農曆春節期間。這一天,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望父母,表達孝心與感恩之情。
習俗與習慣
- 回家時間:通常是在大年初二一早出發,也有些地方習慣在初一晚上就回去。
- 攜帶禮品:女兒回娘家時,通常會帶一些禮品,如水果、糕點、糖果或營養品,象徵祝福父母健康平安。
- 丈夫隨行:傳統上,女婿也會一同前往,這也是他表現孝敬岳父母的機會。
- 招待女婿:娘家通常會準備豐盛的飯菜來款待女兒與女婿,並表達對他們的關愛。
- 停留時間:有的地方習慣當天來回,有的則會住上一晚,視家庭情況而定。
文化的意義
- 聯繫親情:讓已婚女兒與娘家維持緊密的聯繫,增進家庭感情。
- 表達孝道:向父母表達關心與敬愛,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。
- 家庭團聚:讓不同家庭成員在過年期間有更多相處的機會,增進和諧與幸福感。
岳母去世後的回娘家
這是岳母去世後的不知道第幾年(這是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所以選擇遺忘)。岳母在世時,往年大年初二,我們總是早早收拾好禮品,帶著孩子回岳母家,吃飯、聊天、團聚,一直到天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。
那年岳母離開後,有一天「牽手」(內子)流著淚對我說「以後她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!」,這句話一直在我心裡放了好幾年。每一年總想約約她的姊妹一同回去,但時間上大家總是沒辦法一致,再者沒了岳母的娘家又要去那裡再找到呢?
今年,農曆過年前試著約約看大家能不能回到屬於岳母的故鄉(牡丹),也剛好大家都有時間可以一同前往,地點就訂在自家山上的鐵皮屋。
我告訴大家以後這裡就是大家的娘家,可以的話每年的初二都能夠回到這裡,但其實我的心裡空落落的。岳母在世時,每次大家回來,總是早早準備好豐盛的飯菜,等著所有人一起回來。今年,雖然有了回娘家的過程,卻唯獨少了那位對我與眾不同的人,也會在門口開門歡迎的人。
會選擇山上的這裡,主要也是因為這裡是牡丹鄉,是祂老人家從小到大生長的地方。再者,這間小鐵皮屋在祂離去之前也曾居住過一段時日。我也一一對其他小孩描述這裡屬於岳母的事物。
隔日回程時,我在車上對著小孩講述為什麼我想約他們的阿姨一起回來,主要因素還是因為內子的那句話「以後她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!」,我希望她永遠還能夠有娘家可以回去。說著這些話的同時,我卻是眼眶含淚語帶哽咽地說出口,或許正如同我的兒子對我說的「人上了年紀感觸總是會比較多!」。
回娘家,對我而言,不只是回到一個地方,更是回到曾經的溫暖記憶裡。即便岳母不在了,這裡依然是家,依然有愛,依然是內子永遠的歸處。同時我也希望她的姊妹都知道,這個家,還是熱的,還是完整的,因為愛從未離開。也謝謝『簡金生』祂曾給予我的一切,我依舊珍惜著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