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想

微弱的燈火!

燈光映在古舊的木桌上,拉長了陰影,也柔和了時光的銳角。彷彿每一秒都被浸潤在歲月的靜謐之中。夜色深沉,窗外偶有風聲拂過,卻不及這燈光的溫暖。

坐在燈前,隨意翻動著一本書,字裡行間滲透著歷史的故事。紙張的氣味混著空氣中的芳香,讓記憶在這片刻裡鮮活起來。

油燈造型的氛香劑,時不時散發出清新香味,亦為內心找到歸宿。它不像電燈那般明亮刺眼,而是帶著一種柔和的溫度,不急不躁。它見證過無數個夜晚,陪伴著孤獨的人閱讀與沉思,也許還有心底未曾言說的故事。時間緩慢流動,燈焰依舊閃爍。那溫暖的光暈裡,彷彿藏著舊日的夢,亦顯示此刻的安然。

台灣人的初二回娘家

初二回娘家是許多台灣人傳統習俗之一,特別是在農曆春節期間。這一天,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探望父母,表達孝心與感恩之情。

習俗與習慣

  1. 回家時間:通常是在大年初二一早出發,也有些地方習慣在初一晚上就回去。
  2. 攜帶禮品:女兒回娘家時,通常會帶一些禮品,如水果、糕點、糖果或營養品,象徵祝福父母健康平安。
  3. 丈夫隨行:傳統上,女婿也會一同前往,這也是他表現孝敬岳父母的機會。
  4. 招待女婿:娘家通常會準備豐盛的飯菜來款待女兒與女婿,並表達對他們的關愛。
  5. 停留時間:有的地方習慣當天來回,有的則會住上一晚,視家庭情況而定。

文化的意義

  1. 聯繫親情:讓已婚女兒與娘家維持緊密的聯繫,增進家庭感情。
  2. 表達孝道:向父母表達關心與敬愛,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。
  3. 家庭團聚:讓不同家庭成員在過年期間有更多相處的機會,增進和諧與幸福感。

岳母去世後的回娘家

這是岳母去世後的不知道第幾年(這是一直不願意面對的事情所以選擇遺忘)。岳母在世時,往年大年初二,我們總是早早收拾好禮品,帶著孩子回岳母家,吃飯、聊天、團聚,一直到天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。
那年岳母離開後,有一天「牽手」(內子)流著淚對我說「以後她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!」,這句話一直在我心裡放了好幾年。每一年總想約約她的姊妹一同回去,但時間上大家總是沒辦法一致,再者沒了岳母的娘家又要去那裡再找到呢?
今年,農曆過年前試著約約看大家能不能回到屬於岳母的故鄉(牡丹),也剛好大家都有時間可以一同前往,地點就訂在自家山上的鐵皮屋。
我告訴大家以後這裡就是大家的娘家,可以的話每年的初二都能夠回到這裡,但其實我的心裡空落落的。岳母在世時,每次大家回來,總是早早準備好豐盛的飯菜,等著所有人一起回來。今年,雖然有了回娘家的過程,卻唯獨少了那位對我與眾不同的人,也會在門口開門歡迎的人。
會選擇山上的這裡,主要也是因為這裡是牡丹鄉,是祂老人家從小到大生長的地方。再者,這間小鐵皮屋在祂離去之前也曾居住過一段時日。我也一一對其他小孩描述這裡屬於岳母的事物。
隔日回程時,我在車上對著小孩講述為什麼我想約他們的阿姨一起回來,主要因素還是因為內子的那句話「以後她沒有娘家可以回去了!」,我希望她永遠還能夠有娘家可以回去。說著這些話的同時,我卻是眼眶含淚語帶哽咽地說出口,或許正如同我的兒子對我說的「人上了年紀感觸總是會比較多!」。
回娘家,對我而言,不只是回到一個地方,更是回到曾經的溫暖記憶裡。即便岳母不在了,這裡依然是家,依然有愛,依然是內子永遠的歸處。同時我也希望她的姊妹都知道,這個家,還是熱的,還是完整的,因為愛從未離開。也謝謝『簡金生』祂曾給予我的一切,我依舊珍惜著!!!

一個人的機車旅行

環島旅行對我而言是心靈的洗禮,也是生活的一堂課。從南到北、從東到西,看遍了台灣的海岸、山嶺、田野和城市,這趟旅程讓我重新思考生活的節奏、對自然的敬畏,還有那份在人生中常被忽略的單純喜悅。

環島讓我學會了慢下來。平時的生活總是忙碌而緊湊,習慣了追逐時間,忽視了身邊的一切。然而,當我坐在海邊,聽著海浪一聲一聲地拍打著岸邊,看著太陽從水平線慢慢地升起、落下,那種寧靜讓我體會到,生活不需要每一刻都充滿目標和行程,學會慢下來、欣賞眼前的風景,才是真正的富足。

環島的路程中,還有一件事讓我深受感動——適應與變通。行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突如其來的下雨天、迷路的情況,甚至車輛拋錨。這些突發狀況本是旅途中的「意外」,卻意外成了最有趣的部分。正是這些不完美,讓我學會了接受生活中的變化。就像我們無法控制天氣和路況,生活中也有很多無法預料的事情,與其沮喪或抱怨,不如接受它並靈活應對,說不定就能發現新的樂趣。

曾經,一個人一台機車走了半個台灣,從頭到尾只聽了「末班車」,一直期望把思念傳達給你,告訴你們,剩下的日子我會努力的過下去,期待下一個千年輪迴我們再相見。或許生活就是由這些瞬間堆疊而成,不必追求完美,而是珍惜當下的人和景,才是旅程的真正意義。

一家兩人三餐四季

一家兩人三餐四季,是生活最樸實的模樣。

每天清晨,陽光輕輕照進小小的廚房,我們忙著為彼此準備一日之始的早餐。香濃的咖啡、煎得金黃的吐司、溫暖的牛奶……這些簡單的滋味在我們的餐桌上重複交錯。雖然是平凡的早晨,但每個早晨都有著不一樣的溫度,每一餐都是默契與愛意的交換。

春天的餐桌上總是有著脆嫩的青菜和新鮮的水果,像是被清晨露水滋養過的清爽。到了夏天,冰涼的水果和涼拌小菜成了餐桌的主角,驅散了暑氣的煩悶。秋天的晚餐多了些暖意,有炖煮的南瓜湯、香甜的紅薯,伴隨著微涼的風,讓人特別滿足。冬天則是熱氣騰騰的火鍋,兩人圍坐,擺上一盤盤滿是溫暖的食材,外頭寒風呼呼,但家裡的熱氣卻能久久不散。

日復一日,我們的生活或許沒有特別的變化,卻因為彼此的陪伴而顯得格外豐富。這小小的家,是我們的避風港;每一頓飯,是我們的心意和承諾;每一季的交替,是我們一同走過的歲月痕跡。

一家兩人三餐四季,在平凡中找到幸福。

此岸青絲,彼岸白髮

時光如流水,不知不覺間,人已走過了人生的許多個階段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橋,橋的此岸,便是我們年少時的青絲,而橋的彼岸,則是我們鬢角染霜的白髮。

年少,此岸的青絲

當我們開始在此岸的時候,年輕時的臉龐總是充滿朝氣,頭髮烏黑柔順。那時的我們,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,滿腔的熱血與夢想,總覺得時間是那麼遙遠,世界是那麼廣闊。此岸的青絲,是青春與活力,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期待與熱忱。每一縷青絲,都是我們年少時期的無數個夢。

歲月,過橋的旅途

然而,時間是一位無聲的旅行者。當我們一步步走在這座橋上,歲月的腳步悄然追隨。人們常說「人生如夢」,而這座橋,或許就是夢醒時分的通途。我們在橋上經歷了人生的各種風雨,有歡笑,有淚水,有得到,也有失去。一路上,心中的夢想也許改變,最初的憧憬可能被現實磨平,但我們卻愈加成熟穩重。過橋的旅程如同我們的一生,有著數不清的風景與故事。一步步的腳印,是經歷過的故事,也是無法挽回的過去。那一段段艱辛與喜悅,都會成為了我們生命中的印記。

老去,彼岸的白髮

最後,當我們來到橋的另一端時,驀然回首,發現當初的青絲早已變作白髮。曾經的稚氣被歲月的塵埃掩蓋,鬢角的銀絲是光陰留下的痕跡。這時的我們,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,而是一位歷經滄桑的人。彼岸的白髮,帶著歲月沉澱的智慧,也夾雜著無數的思念與不捨。這是生命的另一個階段,不再以奔跑追逐為目標,而是學會了平靜地看待過往,珍惜眼前。從青絲到白髮,是時間的必然,但這段旅程中的酸甜苦辣,成就了我們完整的一生。

「此岸青絲,彼岸白髮」,這座橋見證了我們從懵懂無知到成熟穩重的轉變。它提醒我們,無論歲月如何流轉,時間的橋上總會留下我們走過的痕跡。年輕時的夢想,年長時的智慧,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。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,但我們可以在走過這座橋的時候,用心去體會每一段風景。珍惜青春的朝氣,也接受白髮的從容,這樣的人生旅途,才不枉此行。

車城的歷史

車城位於台灣屏東縣的南部,是恆春半島上的一個小鎮。這裡的原住民歷史悠久,是排灣族和瑯嶠族的傳統生活領域之一。在這片土地上,原住民的文化、語言、和生活方式深深紮根,並在歲月流逝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。

在最早期,車城的原住民主要是排灣族。排灣族以其獨特的文化、手工藝、以及社會結構而聞名。他們的社會結構分明,家族制度嚴謹,並擁有豐富的神話和故事傳承。排灣族的族人擅長製作雕刻、編織和陶藝,這些技藝代代相傳,成為排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
在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來到台灣之前,這些原住民部落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並建立起自己的社會體系。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,生活依賴農耕、狩獵和採集。車城附近的山地和河流,成為了他們生活的重要資源,也因此誕生了許多與自然相關的傳說和故事。

17世紀後,隨著荷蘭人和明鄭王朝的進入,以及之後清朝政府的統治,車城地區的原住民文化開始受到外來影響。尤其在清朝時期,政府推行開墾政策,鼓勵漢人南遷,進行農業開發。這使得原住民的土地逐漸被佔領,傳統的生活方式受到挑戰。不過,原住民的文化並未因此消失,他們透過語言、手工藝、以及祭典等形式,將傳統保存了下來。

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進行了更系統的統治,包括土地管理、語言教育等方面,對原住民社會的衝擊更大。日本人試圖改變原住民的生活習慣,引入現代化的生產方式,同時也推行文化同化政策。這段時期,原住民文化面臨重大變遷,但也在壓力下尋求自我保存的途徑。

現代的車城,儘管經歷了數百年來的文化衝擊和變遷,依然能看到原住民文化的影子。排灣族和瑯嶠族的傳統技藝和習俗在這裡得以延續,特別是在各種節慶活動中,人們可以感受到原住民對大自然的敬意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。車城的原住民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遺跡,更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今天,車城不僅是一片土地,更是文化的根源,見證了世代相傳的故事和歷史的變遷。

走一條感動的路

在一個寧靜的村落上,有一家不太起眼的咖啡館。門口掛著一塊木制的招牌,上面寫著簡單的三個字:『伊豆屋』。

咖啡館主人『打工仔』,年輕時曾在高雄工作,那時候的他忙碌而焦慮,總覺得生活缺少了些什麼。直到有一天,他偶然走進了一間的咖啡館,被一杯濃香四溢的咖啡深深打動了。那一瞬間,他仿佛忘卻了所有煩惱,只沉浸在那一抹溫暖的香氣裡。那時他心中暗下決心,要用咖啡帶給人們同樣的感動。

於是,2022年打工仔辭掉了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,辦理退休。回到恆春半島的一個部落,開了一間小咖啡館。他努力學習如何挑選咖啡豆、掌握每一種豆子的烘焙溫度,瞭解豆子背後的故事。他相信,每一顆咖啡豆都有它的獨特個性,而他的使命就是把這些美好的特質帶給每一個客人,像對待一個老朋友一樣。因為這樣簡單而真誠的態度,相信會讓每一杯咖啡都變得不一樣。希望那些豆子可以成了一種語言,訴說著溫暖、希望和人生的故事。

期待每一個路過的行人,不管是為了尋找片刻的寧靜,還是需要一杯鼓勵的咖啡,人們都可以來到這裡,因為會有一杯溫暖的咖啡,感動人心。

東源夏夜的星空

夜晚東源的星空,總是帶著一種無言的美麗。漆黑的夜幕上,無數顆星星閃爍著,如同鑲嵌在天邊的鑽石,散發著柔和的光芒。每當抬頭仰望,總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和安詳,仿佛世界的喧囂都在這一刻靜止了。

在沒有雲遮掩的夜晚,星星們仿佛開了一場盛大的聚會。北斗七星高掛,銀河如一條銀色的絲帶,橫亙在天空中。那微弱的光芒看似平凡,卻有著穿越千年的恒久與不滅。每一顆星星都有它獨特的故事,或許是一段遙遠的傳說,或許是一場壯麗的星辰之旅。

站在東源村的空地中,抬頭仰望那片深邃的星空,仿佛置身於宇宙的懷抱。星光從遙遠的時空中傳來,穿越無盡的黑暗,來到我們的眼前。那些微弱卻堅定的光芒,像是在訴說著宇宙的廣袤和神秘。正是因為這些星星的存在,夜空不再孤寂,變得美麗而深情。

人們常說,星星是天上的眼睛,看著地上的人們。無論多麼孤獨,只要抬頭仰望,總能在星空中找到一種莫名的安慰。那些閃爍的星光,讓人感覺自己不再渺小,因為我們都是這浩瀚宇宙的一部分。

夜晚的星空,是大自然最純粹的詩篇。它的美,不在於耀眼,而在於那份安靜、深邃和永恆。每一個凝視星空的瞬間,都是與宇宙的對話。